关闭

举报

  • 提交
    首页 > 自拍晒照 > 正文
    购物车
    0

    沁源地质地貌

    信息发布者:zzzx123
    2019-04-15 14:48:44    来源:今日沁源   转载

     沁源县地处山西断隆2级单元之内,包括霍山断拱和沁水台凹两个3级单元的一部分。霍山断拱即县内包括霍山断拱的东半部,以下古生界奥陶系中统顶部侵蚀面界线与沁水台凹分界。区内出露太古界太岳山岩群。构造以北东向、南北向褶皱及北东向断裂为主,在太岳山岩群中岩浆岩发育。沁水台凹即县内位于沁水台凹的中西部。出露地层为上古生界石炭系、二迭系及中生界三迭系下、中统。区内属北东向沁水复向斜的北西翼,次一级北北东向,南北向宽缓小褶皱非常发育,在王和、王陶一带发育有北东东向压扭性断层组,区内未发现有岩浆活动。

    构造形迹
       沁源县的地质构造形迹表现为褶皱和断裂两种样式。以褶皱构造为主,均发育在寒武系至三迭系地层中,属于燕山期构造运动的产物。本区褶皱属北东向沁水复向斜中段的北西翼,次级褶皱以近南北向、北北东向为主,北东向次之,局部尚有北东东向。褶皱规模小,两翼岩层倾角低缓,为宽短、平缓开阔,多不对称的波状正常褶曲,呈雁行状排列。多发育在石炭系至三迭系地层中,部分在寒武、奥陶系地层中,属地台型褶皱类型。本区内断裂构造不发育,规模较小。断层分布较零散,相对集中于西北部王凤——虎限以北,西部好地方——百草——马背,王家湾、仁道、柏子——留神峪一带。根据断层总体走向,可以分为北东东向、北北东向或近南北向、北东向及北西向四组。以北东东向为主,相对规模较大,数量较多,北北东向次之,北东向及北西向均不发育,规模小,数量少。这四组断层相互穿插,其生成次序为:北北东向断层为早,依次为北东东向、北东向,北西向最晚。其性质北北东向为压性;北东东向、北东向为压扭性;北西向为张或张扭性质。由于燕山运动应力场作用,造成这些断层的东西挤压以及派生的南北向扭动。
    地 层
      沁源县出露地层由东到西,从老到新分布有古生界寒武系、奥陶系、石炭系、二迭系;中生界三迭系;新生界第四系等地层。
    古生界

      寒武系和奥陶系 距今4.4—6亿年。寒武纪和奥陶纪时期地处浅海带,沉积大量碳酸盐和泥质的沉积物,形成相应的地层为寒武系和奥陶系。其中岩性有:结晶灰岩、泥质条带灰岩、鳞状灰岩、竹叶状灰岩、白云灰岩、白云岩和泥岩等,分布于鱼儿泉、五龙川、柏子、韩洪西北部,花坡东部、聪子峪西部等地区。
      石炭系中统和上统,为一套煤层地层,岩性有砂岩、页岩、煤层、石灰岩、山西式铁矿和铝土矿等,分布于本县西部和西北部。
       二迭系其最下部为山西组,是一套煤系地层,岩性有砂岩、页岩、煤层和泥质灰岩,分布于本县中部和西部。下石盒子组为一套黄绿色岩层。其中岩性以黄绿色砂页岩组成。上石盒子组为一套杂色岩系,岩性为各种颜色的砂页岩互层。石千峰组,本组地层包括二迭系上统石千峰组,三迭系下统刘家沟组和和尚沟组等,为一套红色岩层,岩性以红色砂、页岩互层。集中分布于本县东部的白狐窑、交口、郭道、城关、定阳、法中、赤石桥、官滩等乡镇低山以上地段。
    中生界

      中生界都归入二马营组,其中岩性以绿色长石砂岩为主,夹紫色泥岩,分布于本县东部和大部地区。
    新生界

      新生界第四系,地层出露不全,仅有中更新统,上更新统和全新统。
      中更新统离石组以红色黄土为主,多为洪积物。分布于城关、柏木、法中、定阳、韩洪、郭道、柏子、聪子峪、白狐窑乡镇的沟谷、断崖、侵蚀丘陵地带。
      上更新统马兰组,以黄土为主,多为洪积物、坡积物。分布于王和、王陶、中峪、李元、城关、柏木、交口、郭道乡镇坡度较缓、切割较浅的丘陵地带。
      全新统为近代河流两侧冲积物。分布于沁河及沁河支流的河漫滩和一级阶地,多为砾石、砂物质组成。
    地貌分区
      沁源为黄土高原区。长期以来,由于受地壳运动,内外营力的综合作用,形成了本县具有地表形态复杂多样,海拔高度相差明显的地貌特征。在内营力作用的影响下,四周隆起,中间下沉,出现了山脉、土丘、河谷等大的地貌类型;在外营力作用的影响下,又把这些山脉、土丘上的物质剥离、搬运到河谷、盆地,逐步进行夷平,造成了高低崎岖的地形。以相对高程和绝对高程为依据,全县可划为:河谷阶地、丘陵、低山、中山等四个地貌区。
    河谷、阶地区

      是区包括以沁河为主的较大河流的河床、河漫滩,一、二阶地。分布于白狐窑、交口、景凤、官滩、定阳、赤石桥、聪子峪、韩洪、郭道、城关、中峪、法中等乡镇海拔较低的地带,绝对高度939~1 200米,相对高度大于50米,面积165 029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4.3%。
    丘陵区

      是区包括全县各地的侵蚀黄土丘陵地带和海拔较低的土石山区。一般位于一、二阶地上部,低山下部地段,绝对高度在1 000~1 600米,相对高度在200米以下,面积164 505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4.3%。由于长时期受河流的侵蚀、剥蚀或地表径流,及人为的农田建设影响,形成了坡地、梯田、墚地、峁地、沟壑或沟坪地等小的地貌单元。
    低山区
      是区广泛分布于全县各地,处于丘陵上部,中山下部地带。绝对高度1 000~1 800米,相对高度200~500米之间,面积3 209 290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83.8%。是区坡度较平缓,山谷较开阔。小地貌单元以低山斜坡、U形宽谷等为主。
    中山区

       中山区可分为低中山和高中山两个亚区。
      低中山区。是区分布于白狐窑、交口、郭道、韩洪、聪子峪、赤石桥、王陶、王凤、王和等乡镇的低山上部,高中山下部地带,绝对高度1 800~2 100米,相对高度500~1000米,面积223 476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5.8%。
    高中山区

    是区包括西北部的绵山,西部霍山和东部的老爷山、云梦山、伏牛山等山系。分布于花坡、鱼儿泉、五龙川、庄儿上、景风、官滩等乡的低中山上部地带,绝对高度2 100~2 523米,相对高度大于1 000米,面积69 138亩,占全县总面积的1.8%。主要地貌类型可细分为:单面山、复式山、圆顶山、尖顶山和“V”型峡谷等。
    山脉山峰
    山 脉
       旧志载:“沁源县环邑皆山,沁水汇流,峰峦合拱千秋峪。绵山镇其北,沁河绕其南,雕巢岭、蟠龙山距其东,霍太山峙其西,亦一方之胜也”。县境内有两大山脉。一为太岳山脉,另一为老爷山、云梦山脉。
      太岳山脉北起王和镇石门则,南与安泽县交界处,由北到南,横贯全县西部。县境所属全长40公里,最大高程为漫山,标高2 835米,一般高程为2 500米,坡度在50~70度。其中由西北向东南伸进县境内中部6条支脉:
      灵空山至龙头西山支脉,呈南北走向,全长29公里,山的最大高程羊土羊山,海拔1 655米,坡度为18度。
      灵空山至州西岭支脉,呈东西走向,全长24公里,山的最高峰为候神岭,海拔1 627米,坡度为24.5度。
      灵空山至交口乡龙泉山支脉,呈东西走向,全长23公里,最高峰是李元乡北山,海拔1 614米,坡度14.5度。
      霍山至韩洪乡北山支脉,全长22公里,鱼儿泉乡红窑上东山为最高峰,海拔2 245米,坡度为16度。
      漫山向东经棉上、郭道村,全长30公里,漫山的平顶山为最高峰,海拔2700米。
      漫山至郭道村伏贵山支脉,全长12.5公里,最高峰为2 343米,坡度为15度。
      老爷山、云梦山脉 由武乡县山涧寺起,向南呈南北向至本县法中乡雕巢岭。横贯全县东部。县境所属全长64公里,一般高程为1 500米,其中由北向西、西南伸入县境中部有6条支脉:
      武乡山涧至东山支脉,全长24公里,庄儿上乡南山为最高峰,海拔1 954.7米,坡度为20度。
       景凤乡北山至郭道镇东山支脉,全长24.5公里,景凤乡北山为最高峰,海拔1813米,坡度为16度。
       景凤乡西沟至定阳乡西沟山支脉,海拔1789米,坡度为17度。
       活凤村棋盘山至定阳乡石人圪瘩支脉,全长13公里,棋盘山海拔1 827米,坡度为15度。
      圣佛岭至郭道镇阳城东山支脉,全长11.5公里,最高峰是王家山,海拔1725米,坡度为17度。 
      马泉南山至法中乡北山支脉,全长21公里,醋柳沟北山为最高峰,海拔1 700米,坡度为10度。
    山 峰

      属于太岳山脉的山峰有:
      紫金山 位于县城西,系霍山支脉,海拔1 435米。
      碾台山 位于县城西北65公里,与霍山相连。
      养老山 位于县城南20公里,中峪乡蔚村之东。山前有梨花寨。相传樊梨花之母曾居于此,现房舍遗址瓦砾尚存。
      天池山 位于县城北25公里,郭道镇境内,与朱鹤岭相连。山顶有一泓池水,四季不涸,故名。
       红祠岭 位于县城西北17.5公里,后讹传为候四岭、候神岭。
      州西岭 位于县城南5公里,方圆10公里。隋唐间曾置沁州,其岭在州治西,故名。
      朱鹤岭 位于县城北15公里,郭道镇西南,后讹传为猪窝岭,上有风神庙。
      石锅山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,柏子镇寓仁村之南,山上有大石一块,高3.3米,宽2.7米,顶有天然凹形,故名。相传唐先师菩萨赴灵空山途中在此造饭。
      灵空山 位于县城西北30公里处,山势陡峭,四周石壁如屏,西与霍山相连,海拔1 440米。唐先师菩萨寺,亦名圣寿寺,修筑于此,今为县旅游胜地。
      绵山 位于县城北60公里处,方圆百里,西与介休县抱腹岩相连,山势涧壑深杳,峰峦层叠,上有介子推祠,今废。
       螺山位于县城南12.5公里北石村西端,北与州西岭相连,上有螺山古刹,今废。
      云盖山 位于县城西15公里,上有白候神庙。
      青石山 位于县城北40公里,山多青石,遥望如黛,上有古寺,周围遍生松柏。
      静草巍山 位于县城西北约百里,南与灵空山相连,其山势极高,风猛寒凛,七月凝雪,寸草不生,故名。
      仁雾山 位于县城北25公里,郭道镇之东,系绵山分脉,方圆35公里,上有慈云寺,今废。
       上虎山 位于县城西北25公里,山上林木丛生,状若屏障,上有香林寺,今废。
       轿轿岭 位于县城西北70公里,其山势峭削如轿,故名。
      天寿山 位于县城55公里,王陶乡豆壁村之东,上有佛庙。
      千秋岭 位于县城北75公里王和镇太山沟境内,俗名太山神岭,上有太山庙。
      王和岭 位于县城北70.25公里,王和镇之北,与介休县交界处。
      界碑岭 位于县城北77.25公里,王和镇后沟村之东,旧时山上立界碑,与平遥县分界,故名。
      属老爷山,云梦山脉的山峰有:
      琴泉山 位于县城东,方圆15公里,海拔1 547米,山上有琴高真人庙,庙前一泓,名灵泉。今庙、泉俱废。
      笔架山 位于县城东北35公里,白狐窑乡五凤峪村西,其山山峰有三尖并峙,状似笔架,故名。
      天神山 位于县城东北60公里,为景凤村之襁。其山危峰耸峙,万松蔽日,形势若马,曾名北马山。相传晋石勒曾于此祀天,并建天神庙,故名。
      雕巢岭 位于县城东南25公里,绵延15公里,与屯留县接壤,其山有雕筑巢于上,故名。
      楼门山 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,山势巍峨,两岸陡峭,山岭如楼门,故名。
      青龙山 位于县城东,山顶常有云雾,状若青龙,故名。山顶有青龙庙,今废。
      青果山 位于县城东北25公里,山顶涌泉,四时不涸,泉旁有青果寺,今废。
      五花山 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,与青龙山相接,上有狐突庙。
      龙居山 位于县城东北40公里,上有麻衣寺,今废。
      龙泉山 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,郭道镇阳城村南,山峰突起,东西蜿蜒如长蛇,故名。
       风景山 位于县城东北50.25公里,庄儿上乡榆坪村境内,山势峭削,壁立如屏,峰顶有大松,高30余米。 
       老鸦岭 位于县城东北20公里,交口村西,俗名老马相岭,传有黄色鸦居住,故名。
       圣佛岭 位于县城东北30公里,白狐窑乡境内,与沁县分界处。
      才子坪岭 位于县城北45公里,才子坪村北。山顶有关公庙。


    打赏捐赠
    0
    !我要举报这篇文章
    声明 本文由村网通注册会员上传并发布,村网通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。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不代表村网通立场。本文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在24小时内予以删除!